预制板房的时代终结:拆与留之间的博弈
近些年来,伴随着城市更新和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的提高,全面拆除上世纪70、80年代建造的预制板房的呼声日益高涨。这些由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职工建造的房屋,曾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,却也因其固有的缺陷逐渐走向了时代的边缘。
预制板房的建造方式简单粗暴:水泥浆灌入模具,风干成型后运至工地拼接安装。这种低成本、快速建造的方式,在当时解决了大量职工的住房问题,却也为其注入了难以磨灭的缺陷基因。
首先,寿命短促,不堪重负。与现代商品房70年的使用寿命相比,预制板房的寿命通常仅有40年。其水泥构件拼接而成的结构,缺乏足够的钢筋加固,如同积木般脆弱不堪。岁月流逝,构件老化开裂,墙体渗漏,结构安全性令人担忧,这使得预制板房如同行将就木的老人,随时可能面临倒塌的风险。
其次,抗震性能极差,危机四伏。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钢筋加固,预制板房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,显得极其脆弱。水泥构件之间的连接处更是潜在的断裂点,一旦遭遇强震,极易发生整体坍塌,威胁居民的生命安全。
展开剩余65%再次,防水防渗性能低下,苦不堪言。水泥构件之间的缝隙是雨水渗透的天然通道。楼上住户一个疏忽忘记关闭水龙头,楼下住户便要忍受“水帘洞”般的潮湿;梅雨季节,雨水更是肆无忌惮地从外墙渗入内墙,令居民苦不堪言,不得不花费额外的费用进行维修。
此外,隔音隔热效果糟糕,居住体验极差。预制板房的隔音效果极差,隔壁邻居的谈话声清晰可闻,个人隐私难以保障。隔热性能同样低下,冬日室内如冰窖,夏日则酷暑难耐,居民不得不依靠空调来维持正常的室内温度,增加运营成本,也降低了居住舒适度。
最后,户型设计缺乏人性化,难以改善。预制板房的样式单一,缺乏变化,室内空间布局也显得狭小拥挤。例如,客厅狭小且缺乏窗户,通风采光条件极差。这些缺陷并非简单的旧改就能解决,往往需要推倒重建。
尽管如今全面拆除预制板房的呼声甚嚣尘上,2023年《建筑节能条例》也明确禁止新建、改建和扩建预制板房屋,但面对数量庞大的存量预制板房,全面拆除并非易事,甚至是不现实的。
其一,拆除成本巨大,财政压力沉重。上世纪70、80年代建造的预制板房数量巨大,全面拆除将耗费巨额资金,并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。此外,巨额的拆迁补偿款也将成为沉重的负担。
其二,“一刀切”拆除并不合理,资源浪费严重。部分预制板房房龄较短,主体结构完好,仍可继续使用。盲目拆除这些房屋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。
因此,对预制板房的处置,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,在权威机构的专业鉴定下,对于结构安全、房龄尚可的房屋,应保留并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改造,而对于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,则应逐步有序地进行拆除,在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最佳方案,才能妥善解决这一复杂的城市问题。
"
发布于:湖南省金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